引用:
原帖由 freeabc 于 2011-3-30 00:17 发表 
相比“明朝军队普遍装备的火枪”,200年实现的所谓更新换代的普及率呢?啥时候进化的?生产能力、研发改进能力呢?
记得有人提过后清的大炮甚至还不如明末的。
不禁想起了著名的华尔洋枪队和1860年的僧格林沁王爷。
好个“实实在在”的“冤枉”,呵呵~
我就知道肯定要扯这个。
这还真就是实实在在的冤枉。
200年实现的更新换代的结果就是,明朝军队普遍装备的火门枪改成清朝军队普遍装备的火绳枪。譬如说清朝的登州镇陆军,分中营与右营两部分。中军有骑兵117人,步兵394人,总计511名士兵。这些士兵拥有各种火绳枪244支,火炮43门,总计有火器287件。右营有骑兵115人,步兵368人,总计483名士兵,他们装备了各种火绳枪235支,火炮32门。比例均超过百分之五十。
对枪炮,清朝也都有部分的改进,起码来说,不比今天引进佛郎机,明天购买红夷炮的明朝生产和研发能力差。清朝末期也引进了大量的武器,这个军械局那个军械所不都是在清朝投产的么?拿明末比清末,那明朝有铁甲舰么?
僧格林沁是带领蒙古骑兵的,洋枪队的确有洋枪,但以为清朝没洋枪,全用大刀砍,那就是误读了。
我们看看历史,明朝的红夷炮、佛郎机,统统都是进口,靠的都是传教士的教授。到了清朝呢,火绳枪取代火门枪,红夷炮也有口径和体积的改进。那为啥打不过洋人呢?原因很简单,明朝就已经落后的火器,到了清朝虽然有点发展,但比不过西方的大发展。
[
本帖最后由 tlyx2001 于 2011-3-30 20:1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