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也是多战乱的国家所以每逢乱世必有将星出现。或是横刀立马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或是力挽狂澜奉命于败军之际受任于危难之间。军人的最高荣誉就是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还。遭陷害,蒙奇冤而被朝廷杀死的也不在少数总觉得这些将军实在是有些窝囊,战场上百战余生却死于自己人之手。所以在这里小弟只是想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谈谈这些将军是如何窝囊死的。
第一种:兔死狗烹型典型代表——韩信。刘邦在拜韩信为大将军后那对韩信好的可是不得了。把自己的饭给韩信吃,把自己的袍子给韩信披上。打败项羽定下江山之后那你可就是我刘邦的头号敌人了。为什么?刘邦带兵最多不过10万之众而韩信带兵却是多多益善,没准哪一天韩信被他部下一忽悠,脑袋一热,凭什么我打下来的天下要给你刘邦统治啊,不行怎么着也得一人一半。估计这时候刘邦哭死的心事都有。所以还是想个办法把你OK了吧!你不死朕焉能安寝。
第二种:狂妄自大代表——岳飞。此人官至太尉,在军中的威望极高而且仗着自己有能力(没岳飞时大宋朝是被打的够惨的)胆干明着与皇帝对着干,你让这一国之尊的脸往哪搁。有人说岳飞是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弱智。我不这样看,即使是岳飞不懂难道他手下那一大票兄弟都想不到你打出“迎二圣还朝”的标语是对当朝皇帝最大的威胁么。应该会有人提醒他吧,可岳飞把自己当成大宋的顶梁柱了,没我你大宋就要灭亡,我就是要立下过不世之功你能把我怎么着。结果皇帝一看,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你不听我话拉出去——毙了!
第三种:力挽狂澜型代表——袁崇焕。大明王朝最后的希望,手握重兵权倾一方的封疆大吏袁崇焕本身没有什么瑕疵,可以说是一心为国不求索取(刘邦要求韩信出兵,韩信还要跟刘邦讲条件,刘邦不记仇才怪)。可是当时的大明王朝可谓是岌岌可危,内忧外患压的崇祯喘不过气来。焦头烂额的崇祯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的时候你说他能吃得饱睡得着么?心里素质再好的人面对着这么大压力也会神经质的,祖宗基业不能毁于我手啊。这时候有人和皇帝说袁崇焕要反,皇帝会怎样,两个选择:一是相信袁崇焕忠于朝廷让他继续带兵如果他不反皆大欢喜,如果他反了大明王朝马上土崩瓦解。二是立刻逮捕袁崇焕换人带兵驻守,这样朝廷还有机会反败为胜(毕竟当时后金实力再怎么雄厚也比不上大明,消耗战后金是打不起的)已经是草木皆兵的崇祯肯定会宁可信岂有不会信其无。所以袁崇焕的下场只有一种——被崇祯很不信任的杀掉!
第四种:当家元老型代表——徐达。与太祖皇帝一起长大一起参军一起打天下一起开创大明王朝的徐元帅,太祖皇帝对他的评价是金银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刚正不阿唯大将军一人矣。这样一个完人朱元璋却还是不肯放过他,为啥?
一说是为了给朱允文交给好班,也许有这方面原因吧(主要是明朝这些开国功臣几乎被朱元璋杀了个精光),可徐达为人低调且正直忠诚,而且总要留几个看家护院的不吧毕竟大明王朝刚刚成立还有很多不安定因素。我认为朱元璋杀徐达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徐达太了解朱元璋了。甚至朱元璋出过的所以糗事徐达都知道。这是皇帝所不允许的,就算你嘴再紧哪天你喝多了随便说出两件来,朱元璋这么爱面子的人咋受的了(太祖统治下死于文字狱的应该是以十万计了,朱元璋对讽刺他的字眼比较敏感)干脆杀了吧——死人的嘴还是可信的。
第五种:功高盖主型代表——司马昭。最后这个我想说的是当相权(将权)高于皇权后,皇帝要么是在沉默中死去要么是在沉默中爆发。汉献帝处处妥协与曹操落得个下场凄惨;而魏帝曹髦不甘受制于司马昭愤愤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其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不肯受制于人的想法是好的却高估了自己的实力,结果落得穿胸而死的下场确实可悲。
前面所说的将军或是功成名就或是中流砥柱可以说都是当时数一数二的英雄。他们冤死,大家为他们叫屈为他们不平。可他们都犯了同样的致命的错误,就是威胁到了皇权甚至超越了皇权,这是每一个皇帝所不能允许的。